五十八签妈祖 妈祖第五十八集

2023-11-09 13:49:46
版权说明:以下内容来自网友投稿,若有侵权请联系: 处理。

航海之神海上守护神宋元时代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移民和侨民的不断出现,以及统治阶级的加封与提倡是妈祖成为海神的历史原因。人们将妈祖视为海神加以崇拜,是从汉族民间开始的,以巫觋为核心传播开来,在民族中传承下来,进而在官吏中传播。

助漕运妈祖到元代得以迅速传播,除航海原因外,还以元代漕运改为海路有关,妈祖信仰逐渐扩大,从东南亚沿海扩大到北方京津地区,妈祖信仰已为中央王朝所承认。

雨水之神求雨我国为农业大国,雨水不仅是饮食之源,也是从事农业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沿海地区也把主宰海事活动的妈祖视为司雨之神。从历史看,巫觋都是求雨的主祭者,妈祖既然生前为巫,死后为神自然与雨水有难解之缘。宋元以后,随着闽南海上贸易和渔牧事业的发展,以行船谋生的船工渔夫亦逐渐增多。他们面对反复无常的大海,惟有从祈求神明庇护中得到一些精神安慰,妈祖信仰遂之传开,历代皇帝对妈祖的褒封也逐步升级。

初时,妈祖庙只是莆田海边的杂祠。宋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领事路允迪奉使国,船在黄水洋遇风暴。恰好此船上水手从莆田雇来,危难中祈祷妈祖,终转危为安。返国后,奏请,宋徽宗于是赐顺济庙额,顺济庙即当时宁海墩(圣墩)妈祖庙,妈祖信仰从此获得了的承认。

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封崇福夫人,这是对妈祖褒封。

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莆田人陈俊卿为当朝丞相,笃信妈祖,于是奏请诰封妈祖为灵惠夫人,之后,一路加封。

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只加上‘嘉佑’二字”。

这样,自宋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直至清同治十一年,四个朝代14个皇帝先后对她敕封了36次,封号最长达64个字,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妈祖和孔子、关帝等一同被列入地方祭奠,规定地方官员必须亲自主持春秋二祭,行三跪九叩礼,列入国家祀典,使她成了万众敬仰的“海上女神”。

朝代(时间)封号

宋朝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崇福夫人

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灵惠夫人

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灵惠昭应夫人

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灵惠昭应崇福夫人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年)灵惠昭应崇福善利夫人

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灵惠妃

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灵惠助顺妃

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存灵惠助顺显卫妃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灵惠助顺显卫英烈妃

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妃

理宗宝祜二年(1254年)封存灵惠助顺嘉应英烈协正妃

理宗宝祜三年(1255年)灵惠助顺嘉应慈济

理宗宝祜四年(1256年)灵惠协正嘉应慈济妃;封灵惠协正嘉应善庆妃

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灵惠显济嘉应善庆妃

元朝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护国明著天妃

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护国显佑明著天妃

妈祖五十三号灵签

成祖宗大德三年(1299年)护国辅圣庇民显佑明著天妃

仁宗延祜元年(1314年)护国辅圣民显佑广济明著天妃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护国辅圣庇民显佑广济灵感助顺福惠徽烈明著天妃

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昭孝纯正孚济感应圣妃

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康熙十九年(1680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上圣母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

乾隆二年(173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

嘉庆五年(1800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天后

道光六年(1826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天后

道光十九年(1839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天后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天后

咸丰二年(1852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天后

咸丰三年(1853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天后

咸丰五年(1855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天后

咸丰七年(1857年)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宋雍熙四年(987年),妈祖升天后,人们崇奉海神,在湄洲岛建庙祭祀,此庙宇即妈祖祖庙。湄洲妈祖祖庙是世界所有妈祖庙之祖,世上所有的妈祖庙都是从湄洲“分灵”出去的。有华人即有妈祖庙。据《世界妈祖庙大全》提供的数字,全世界已有妈祖庙近5000座,遍布20多个国家与地区,信奉者近2亿人。

莆田地区是妈祖信仰的发源地,妈祖庙数以百计;福建、广东、浙江、海南以及东北部的上海、江苏、北京、河北、山东、河南、湖南、贵州、辽宁、吉林等地也建有妈祖庙。三分之二人口信仰妈祖,岛上妈祖庙宇500多座。港澳地区也有妈祖庙50多座。国外妈祖庙宇较密集的地区是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其它分布于美国、印尼、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挪威、丹麦、加拿大、墨西哥、巴西、新西兰及非洲等地。

妈祖庙宇各地名称不一,或称天妃宫、天后宫、妈祖庙,或称天后寺、圣母坛、文元堂、朝天宫、天后祠、安澜厅、双慈亭、纷阳殿等等,在这些妈祖庙宇中,福建湄洲妈祖庙(987年)、天津天后宫(1326年)、北港朝天宫(1694年)(以上被成为世界三大妈祖庙)、福建泉州天后宫(1196年)、湖南芷江天后宫(1748年)、澎湖天后宫(1592年)、蓬莱阁天后宫(1122年)、长岛庙岛显应宫(1122年)、宁波天后宫即会馆(1853年)、澳门天后宫(2003年)新加坡天福宫等在年代、规模、地位及影响方面均极富特色,为妈祖庙宇建筑中的佼佼者。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是第三批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泉州天后宫始建于宋庆元二年(1196年)。传说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觉全梦神命作宫,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实当浯江巽水二流之汇,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时,罗城尚在镇南桥内而是宫适临浯浦之上。”当时建的这座妈祖宫规模已经,有三殿、山门、两廊、两亭。宋元时期,泉州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是的两个贸易商港之一,与亚洲五十八年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同时,泉州的造船业也著称于世,国家出海贸易的船舶“多广州、泉州所造。”宋代,泉州地方长官和市舶司官员,每年春秋两季都举行“祈风”、“祭海”仪式,祈求风浪平青静,航海平安,以鼓励发展对外贸易。最初祭海在晋江边的真武庙,祈风仪式在南安县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顺济宫的祭仪。宋元明历朝经常遣官致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钦定春秋两祭,此后,顺济宫官祭便成定例。

元代,泉州港更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国家多达九十多个,海上巨船入港有时多达三百多艘。元代帝王为了漕运、海运的顺利,也多次诏封妈祖,以祈求妈祖的庇祐。至元十八年元世祖再次下诏,“遣正奉大夫宣德使左副都元帅兼福建道市舶司提举蒲师文册尔为护国明著天妃”,特地指派泉州的蒲师文(其父蒲寿庚,仕宋尝为泉州市舶司提举,入元累官至福建行中书省中书左丞,擅蕃利者三十年)为册封大臣,在泉州天妃宫举办祭祀和褒封天妃的典礼。大德三年(1299年),二月二十日,元文宗下诏书,“加泉州海神曰护国庇民明著天妃。”诏文中直呼妈祖为“泉州海神”。妈祖的海神职位进一步明确。天历二年(1329年),元文宗又命翰林院拟定祭文遣官赍香诣宫致祭。祭文曰:“圣德秉坤极,闽南始发祥。飞升腾玉辇,变现蔼天香。海外风涛静,寰中麟凤翔。民生资保赐,帝室借匡襄。万载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元代帝王在蕃人云集的泉州港多次御祭天妃,其影响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进入明代,泉州港仍然是全国的一个重要港口。洪武三年(1370年),泉州复设市舶司,专通琉球。此后,又“以诸番贡使益多”,在天妃宫附近的车桥村设置“来远驿”,专门接待琉球等国的外宾。为了帮助琉球开发经济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敕赐闽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占了相当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晋江的李氏、翁氏等,他们在琉球担任通事(翻译),传授操舟技术和文化知识。当时明政府规定,凡是封舟必须安放天妃神像,开洋前正副使必须先到出口发港的天妃宫祭拜。封舟到达目的地,正副使必须恭奉船内的妈祖神龛上岸,安放于所在国的天妃宫,借以朝夕膜拜。当时,福建开洋至琉球,必经沧水,过黑水,古称“沧溟”,又称“东溟”,是一条深达两千多米的大海沟,波涛汹涌,航海者经常在此遇难。这样,妈祖就被“闽人三十六姓”恭奉于船中,伴随他们从泉州出发,披波斩浪,顺利到达琉球。“闽人三十六姓”来到琉球后,分别在琉球那霸和他们聚居的久米村建起了上、下两座天妃宫,宫成之后,琉球当地地方官也作了规定:“自贡船开船之日起至第七日,上至大夫下至年轻秀才,都必须参拜两天妃宫”,“自第七日至贡船回归本国为止,每日大夫以下的年轻秀士与乡官士们都要轮流诣庙参拜。”由此,随着中琉两国交流的不断密切,天妃信仰在琉球逐渐深入人心。

永乐五年(1407年),三保太监次出使西洋时途经泉州,遣使祭拜妈祖,因天妃宫“历岁既久,寝以倾颓”,五年特奏请“令福建守镇宫重新其庙。”永乐十三年(1415年),部属“少监张谦使渤泥(今北加里曼丹岛)得乎州,发自浯江(泉州),实仗神庥,归奏于朝,鼎新之。”永乐十五年(1417年),第五次下西洋再次途经泉州,在依制祭拜妈祖之后,又去灵山圣墓行香,祈求祖先灵圣庇佑。行香所立碑石至今尚在,文曰:“钦差总兵太监前往西洋忽鲁谟斯公干。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于此行香望灵圣庇佑护。镇抚蒲和日记立。”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徐毓集资大修,先修正殿五间,重建寝殿七间,凉亭四座,两厢三十间,东西轩及斋馆二十八楹。二十三年(1544年)落成。

相关内容